“幸福村”德吉变成青海“小三亚”

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严玉霞   2020-07-12 09:00

图 德吉村旅游码头广场

图 交巴吉(右)正在自家经营的农家乐为游客准备藏族特色午饭 海河传媒中心记者 蒲永河 摄

时间:2020年6月30日

地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

采访对象:德吉村村民交巴吉

天津北方网讯:见到交巴吉的时候,她正忙里忙外为农家院的客人准备藏族特色午饭,一道道菜肴陆续上桌,阵阵饭香飘来,让人垂涎欲滴。

“可以吃饭了……”交巴吉一边招手一边用藏语招呼客人,满脸笑意,然后对着记者又是一串藏语。旁边,德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拉毛卓玛赶紧翻译:“现在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汉族客人越来越多,她说她得赶紧学好汉语!”

看着客人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交巴吉双手往围裙上一擦,拉着记者坐到一旁:“你知道吗?今年‘五一’这几天,我这间农家乐每天都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几天加在一起都能赶上以前全年挣的了,村里每年还会有旅游分红给到大家。我们德吉村汉语的意思就是‘幸福村’,现在我们就是在‘幸福村’里过着最幸福的日子。”

用交巴吉的话说,要是放在几年前,这样的日子根本不敢想。

那时,交巴吉和乡亲们还住在县内的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这里2镇5乡一共251户946人的山区农牧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6户866人。“在山上吃水靠背,行路靠走,住的是土坯房,用电也很不方便,大家要么是靠天吃饭,要么出去打零工,收入特别不稳定。”交巴吉回忆,“大伙儿都想把日子过好,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希望始于2016年9月,为解决长期以来浅脑山区农牧民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险的问题,当地政府启动实施了昂拉乡德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交巴吉和乡亲们搬迁、安置到了黄河边上的德吉村。

“我们村风景好,远处是云雾缭绕的雪山,眼前是静静流淌的黄河。刚搬下来时,就说了要发展旅游业,可那会儿我这思想跟不上,村长书记反复来做工作,我跟老公还是选择了外出打工,这不就错过了第一批农家乐的开发。”交巴吉回忆,“再回来的时候,村里可是大变样,有了人工沙滩、游艇码头,环境也特别漂亮,还有了村苗木合作社、藏茶种植、智能联动温室等好几个项目。”

交巴吉口中的变化得益于来自天津的对口援建。为了使贫困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在天津滨海新区帮助下,提出“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投入1070万元援建资金帮扶德吉村发展旅游业,依靠旅游带动农牧民脱贫。

看着游客日渐增多,交巴吉坐不住了:“总是得闯一闯!不出去打工了,我们也开农家乐!”

“我老公有一手木匠手艺,你看家里这三间藏式客房就是他自己建的,是我们藏族特色的大炕,我还在村里和天津援青干部的帮助下参加了烹饪培训,也是拿了培训证书正式毕业的。”交巴吉说起来很是满足,“现在,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我在家门口当上了‘老板娘’,两个大些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小女儿就在县里上高中,日子越过越红火!”

拉毛卓玛告诉记者,援建项目的实施将德吉村打造成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藏区社会治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点,让搬迁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18年我们村还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省移民易地搬迁安置示范点’。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援青干部跟村民们都熟得很,就像家人一样,从产业发展到入户走访事无巨细。有一次我去村民家串门,发现正帮他家维修电路的竟然是天津的援青干部。”

如今的德吉村已经从一个不知名的易地扶贫搬迁村摇身一变成了黄南州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被游客称为青海的“小三亚”。

来自天津的帮扶也将在文化旅游方面再次升级。滨海新区援青干部、青海省黄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张莉说:“6月以来,不少天津文旅企业和艺术家来过黄南州,跟当地文旅企业家一起交流如何更好地开发两地旅游项目,也跟当地旅行社建立了联系。后续,还会通过不断沟通、交流与合作,帮扶德吉村打出更响亮的品牌,用文化和旅游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临行前,交巴吉拉住记者的手:“回头你再来,到时我一定能用普通话跟你交流!”交巴吉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犹如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