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专利产业化 ◎探索数据高效流通 ◎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2023年滨城每万人口发明专利107.9件

■ 记者 董欣 报道

举措

▲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

▲推进商标品牌培育计划

▲建设全链条保护体系

▲加快打造专利产业化平台

▲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加速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

成果

▲2023年,滨海新区专利授权20497件,有效专利118486件,完成专利转让4923件,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6.8亿元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完成首批23家企业、41件数据集合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

4月28日,滨海新区知识产权新闻发布活动在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举行。会上发布了《2023年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报告》,公布了新区2023年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区知识产权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签署了《共同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同时为3家市级区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授牌,并颁发了滨海新区第一批41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2023年,滨海新区专利授权20497件,占全市34.7%;有效专利118486件,占全市32.3%。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1844件,占全市34.3,同比增长30.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4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107.9件;注册商标核准100091件,占全市25.4%;注册商标117881件,占全市27.5%。完成专利转让4923件,占全市34%;许可452件,占全市74%;专利产业化率达到68%;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6.8亿元,占全市83.1%。

区知识产权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说:“《2023年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报告》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保护主题、着眼新质生产力,充分反映了滨海新区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创建进程中取得的成绩。报告站在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全链条发展的高度,围绕滨海新区‘1+3+4’重点产业,拓宽数据统计范围,高度凝练出2023年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工作成效。”

2023年,新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服务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有效激活产业创新创造活力;推进商标品牌培育计划,全力提升滨海核心竞争力;建设全链条保护体系,构建支撑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的法治环境;加快打造专利产业化平台,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探索滨城新模式赋能企业发展壮大;加速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全方位塑造高效便捷服务生态。

活动现场公布了滨海新区2023年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涉及商标、专利、特殊标志等领域,包括手机、日用品、白酒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

活动中,区知识产权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签署《共同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建设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活动现场还为3家市级区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授牌,不断巩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推进专利产业化,打通专利强、产品强、企业强、产业强的硬核发展之路;并颁发了滨海新区第一批41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通过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深入挖掘数据要素潜在价值,探索数据高效流通、充分运用规则,实现保护和鼓励创新、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滨海新区积极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实践路径,围绕数据概念、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政策、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应用场景深入调研,自主开发建设了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模块,同时开辟线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服务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办理登记。”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主要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完成首批23家企业、41件数据集合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下一步还将积极推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与数据交易的有机衔接,促进数据高效流通,实现数据知识产权价值,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活动后,举行了京津冀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交流会,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与北京市海淀区知识产权局、石家庄市知识产权局、雄安新区综合执法局签署《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进一步完善京津冀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强化四地知识产权保护协调联动,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促进体制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