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沪方舱出舱患者突破万人

稿源:健康天津   编辑:李若怡   2022-04-26 22:25

4月3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天津援沪医疗队带着市委市政府的嘱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远赴上海,来到抗疫第一线,他们用担当彰显医者仁心,以行动守护人民健康。截至4月26日,医疗队已来沪工作24天,在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的统筹组织、科学施策下,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医护人员的精准施治下,今日我方舱医院出舱人数累计突破10000人,达到10288人,总收治患者数达到13536人,治愈出院率达到76%,平均住院日8.96天,实现了“零重症、零死亡”的目标,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以及上海市民和患者的充分认可。

一、 实行模块化战队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效能

为建立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确保各项指令及时、有力、有效执行到位,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对方舱管理人员进行了分工,成立了医疗救治、医药协调、院感防控、后勤物资等专项组,强化方舱细化管理。将1500名医护人员划分为3个战队,分别由3位专业技术出身的党委委员带队,实行战队化、模块化管理,充分发挥每支战队灵活机动、统一调配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 不断优化分类分区管理,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上海市本轮新冠病毒疫情中,家庭成员共同感染的情况较多,很多患者需要与未成年或老年患者同住。援沪医疗队根据方舱实际情况,不断细化完善方舱内分类分区管理,合理划分方舱各工作区域,按性别、家庭、病情轻重分类分区收治患者,同时完善家庭单元、亲子单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不断细化方舱分区,将每舱分A、B、C三区,在A区和C区分别收治男性和女性患者,中间的B区作为家庭单元,专门收治家庭为单位的患者。同时按病情将患者分成“绿黄红”三类,绿色代表无症状,黄色代表有轻微症状,红色代表有基础病合并症和普通型新冠患者,实行分类管理,以便予以最快速、最便捷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舱内小儿患者占一定比例,专门配备了儿科医生和心理医生,针对老年患者,我们提供床旁照护,进行血压、血糖等日常疾病健康监测。做好方舱内各项保障,准备了各类急、慢性疾病治疗药物,尽力满足方舱内患者用餐、用药等方面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三、 不断提升医疗救治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成立会诊专家组。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住院患者大多数为新冠肺炎轻型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舱内没有影像、检验设备,为进一步加强在院患者的其他基础性疾病医疗救治,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天津援沪医疗队充分发挥各支援医院优势,组织部分高级职称医师,组成102人专家会诊团队,涵盖了儿科、妇产科、中医科、心内科、内分泌科、骨科、眼科、口腔科等25个专业,为在院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提供会诊服务。建立和天津后方定期会诊指导机制。根据工作需要,为进一步加强方舱患者医疗救治,援沪医疗队建立了和张伯礼院士及天津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对方舱医院医疗救治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天津中医药优势。4月12至18日我市78名中医师组建的中医团队驰援上海,充分发挥中医药“先症而治,截断病势”之优势,坚持“中西结合、中西药并重、中西医协同”,为方舱内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指导,助力患者康复。完善患者转运机制。为能及时快速转运方舱内危急重症患者,确保方舱内患者治疗安全,援沪医疗队不断完善患者转运制度,优化转运流程,畅通转运渠道。把好患者入舱鉴别关,遇到危急重症患者和严重疾病合并症患者第一时间联系方舱医院主管部门,尽快做好转运工作。

四、 持续强化院感防控举措,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援沪医疗队始终把院感防控工作放在首位,严把方舱医院院感防控关,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实现人、技、器“三防”融合。一方面落实“人防”,强化院感人员责任分工,专人负责舱内、舱外院感防控工作,把好方舱医院出入口,强化对所有进入方舱医院工作人员的管理,严格检测体温,检查防护服穿戴情况,对出舱人员进行认真核对,严防患者私自离开方舱;另一方面做到“技防”,不断完善方舱医院内院感防控各项制度,优化诊疗流程,加大对医护人员、物业管理人员、保洁人员等的院感防控培训和演练;再一方面强化“器防”,规范消毒剂和消毒器械的使用,严格做好所有出入舱物资和患者出院后床上用品的消杀,强化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的规范化处理。

下一步,援沪医疗队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分类收治,落实双向转诊,中西医结合,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开展多学科专家联合巡诊,减少重症病例的形成,千方百计降低死亡率。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展现“天津情谊、天津作风、天津水平”,尽快与上海人民一道打赢这场硬仗,“完璧归津”。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