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 国庆假期京津冀文旅市场“超燃”

稿源:​ 天津日报   编辑:白璐   2024-10-10 13:55

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演出现场。

在北京,访古迹、逛国博;在天津,漫步百年街区,“打卡”新式地标;在河北,寻访非遗技艺,寄情山水之间……今年“十一”期间,京津冀推出主题多样、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三地游客在“往来穿梭”中,度过了一个丰富又欢乐的假期。

新式地标 激发文旅新活力

红色的砖墙、立体的外檐,位于河北区意式风情区的钟书阁书店在今年国庆期间成为我市文旅新地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我这次到意式风情区,是奔着梁启超故居来的。没想到赶上‘最美书店’新店开张,实在是太幸运了。”10月2日上午10时,来自河北邯郸的小丹利用排队间隙向记者展示着他的旅游攻略,五大道、天津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三天在我市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随后他就要转场北京再玩两天。

近几年,京津冀携手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域内“旅游圈”不断扩容,三地已互成重要且热门的客源地。特别是随着“一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一场“说走就走”旅行不再是奢望。

10月3日早上7时,市民刘爽一家从我市北辰区出发,沿京津高速直奔北京通州的大运河博物馆。“全程不到2个小时,要是不堵车,至少早到半小时。”他说。

京津冀段大运河贯穿北京、天津、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七座城市,沿线的风景名胜、文化遗产数不胜数。特别是北京通州区、天津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同处大运河沿岸,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其河畔几乎每年都有新变化,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天津武清区的北运河郊野公园、香河大运河文化公园……为三地游客增添了文化休闲新场所。

刘爽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大运河博物馆造型像扬帆的舟楫,远远看去好似一面“古韵风帆”漂浮于绿心森林公园的树海之中,“登上这艘‘运河之舟’,我仿佛徜徉于京津冀历史长河中。”

“非遗”艺术 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今年“十一”假期,天津古文化街的泥人张世家“人从众”,日均到访游客超7000人次,一件件作品展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也吸引着三地年轻人接棒传承。

10月3日上午,来自北京昌平第二中学的三位同学走进泥人张世家展厅,“吹糖艺人”“孔子抚琴”“木兰从军”……橱柜中题材多样、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让他们不由得放慢脚步,仔细品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魅力。

“泥人张是谁?”“它是如何传承的?”“市场化怎么做?”面对三位同学的提问,泥人张世家副总经理李丹一一作了回答。她说:“三位同学离开前,赠我一个笔记本留念。突如其来的礼物,让我心里暖暖的。”

李丹还透露,泥人张世家正在打造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新作坊和博物馆,预计春节期间会正式向公众开放。到时候,游客可以参观了解泥人张彩塑作品如何制作,博物馆也会有常设展、定期更换的流动展等。

“非遗”是流淌的文化、民族的记忆。作为今年国庆假期的文旅重头戏,天津美术馆举办的2024年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汇聚了区域内300余件“非遗”精品,吸引不少游客到场参观。

10月1日早上10时刚开馆,河北威县土布纺织“非遗”传承人高庆海就坐在展位的织布机前,一边熟练地拉着细线,一边与身边观众互动。有人好奇地问:“我们只听过,没见过,织布机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高庆海介绍,织布机原理大同小异,难点在于几十种色线如何经过精心设计,纺织出不同的花纹,有字有图画。“我没想到大家这么感兴趣,还有几位高校老师提出要到我们村去研学。”他说。

与此同时,展馆同一层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展位前,孩子们早已排起了长队,他们先拿刷子在墨线版上蘸上些许墨汁,然后铺上红色宣纸,用干净的毛刷子在宣纸背面反复刷。最后,孩子们把印好的宣纸从墨线版上揭起来,让家长给自己和新完成的作品留个影。

逛完了馆内的展览,游客们并不着急离开,因为美术馆外的水上月广场还有惊喜。百余项特色“非遗”项目、中华老字号和大学生文创、潮玩品牌的“非遗”市集……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京津冀“非遗”市集日均客流量5万人次以上,累计参与人次近50万人次,不仅为津城文旅消费市场增添强劲活力,也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天津古文化街泥人张世家店铺日均客流超7000人次。

戏旅融合 新玩法花样繁多

10月5日早上8时,一辆旅游大巴准时从天津通莎客运站出发,途径北辰家乐、杨村东方之珠两个点位,然后直奔位于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来自天津河西区的王璐与伙伴们刚上车,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化妆。“不到2小时车程,在路上准备好妆容,到戏剧幻城门前租套汉服,就能开启一场红楼梦之旅。”王璐说,返程也不用担心,晚上8时30分还有车。

21场沉浸式演出,800分钟的演出时长,108个情境空间……“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自开城以来持续吸引大量游客,国庆假期观演人次预计在40万人次左右,成为京津冀文旅新场景。

演员是观众,观众也是演员。近两年,沉浸式演出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今年“十一”期间,近百场沉浸式剧目在京津冀各个城市上演。

早上是《津门往事》里末代皇帝溥仪的家仆,晚上则是《宋美龄耳环丢了》里的国民党特务,24岁的北方演艺集团演员雷昊垚的这个假期“有点忙”。“以往在台上演戏,和观众还是有距离感。沉浸式演出,观众围着你,甚至还有身体接触,这种感觉对我们演员也很新鲜。”他说。

今年国庆假期,从金街大铜钱广场到和平印象城—胜利广场,从世纪都会前广场到睦南公园,话剧、木偶剧、戏曲等艺术形式轮番上阵,沉浸式戏剧不仅拉近了演员和观众距离,更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到天津城市文化魅力。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认为,今年“十一”期间,京津冀旅游市场火爆异常,尤其是文博与“非遗”等相关融合产品备受欢迎,体现了京津冀文旅融合发展日益紧密,也预示着文旅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的方向日益明朗,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体验需求不断增长,这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文化旅游开发日益多样化、体验化和科技化的最好市场回应。下一步,京津冀应进一步加强文旅协同,把民俗文化独特性的保留与体验方式时尚化的呈现结合起来,促进感官体验和精神升华共同提高,增强大众节日消费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记者 张兆瑞)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