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十四五” 共绘美好新滨海

稿源:滨海时报--津滨网   编辑:刘阳   2020-11-21 11:26

■ 记者 王晶 报道

11月17日,虽然一股强冷空气入侵津门,但在滨海新区商务文化中心的会议室里,一场热火朝天的座谈会正在举行。滨海新区“十四五”规划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刘秉镰、马超龙、韩金玉、戴金平、周长林、王晓霞、陈卫民、周泽奇、戴林、蔡兰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畅所欲言,为新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虽然都是新区请来的座上宾,但专家们纷纷表示:“爱滨海、助滨海,我们都是滨海人!”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打造一批滨海“名片”企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为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科研院所是人才的孵化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任王晓霞建议摸清滨海新区科研院所的“家底”,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研院所来新区发展,实现科研院所集聚效应。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韩金玉分析了天津教育资源现状,认为滨海新区需加大文教强区力度,让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着眼2035年,将教育文化列入滨海新区远景规划。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必须走在前列。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林给座谈会送来“喜报”,天地伟业今年继续在全球安防产品排行榜上稳步前进——排名全球第七。好成绩离不开新区的大力支持,在戴林看来,知名企业的品牌效应不容小觑,建议打造滨海新区的“名片”企业,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品牌,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活力。

“我自己就是新区人,我的房子、户口、生活都在滨海新区,这次我想说说心里话。”作为从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的代表,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周泽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议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扶持力度,最大程度发挥各创新主体优势,调动各方创新的积极性,继续深化国际合作。

筑巢引凤聚人才

扩大新区人口导入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高质量发展对滨海新区人才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座谈会上,专家们纷纷为新区就如何“抢人”支招。

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南开大学教授刘秉镰认为,滨海新区的发展关乎天津全局。而在解决目前发展模式转变问题、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刘秉镰教授建议新区在人口和人才导入上集中发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令滨海新区人口保持不断流入态势,“有人才有勃勃生机,咱们新区要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口学会人口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卫民以创业带动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动能转换为出发点,建议创新人口管理方式方法,合理确定滨海新区中长期人口增长目标,加大外来人口落户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提出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实现滨海新区人口导入:一是将滨海新区就业人口转化为常住人口;二是通过加快建设连接天津市区和新区的公共交通快捷系统,吸引中心城区人口;三是继续扩大区域影响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吸引国内外人口,鼓励外来人口家庭化。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座谈会上,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周长林就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建议从“存量”中得“增量”,在盘活存量的同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专家从多个发力点建言献策,打造滨海新区一流营商环境。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金平认为,提升营商环境要做到规划可实现、各模块衔接系统化、具化指标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产业链发展规划,不让金融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30年前,我还是一名银行信贷员,那时候每个月至少要跑一次港口。自滨海新区设立以来,我本人就是新区发展的见证者,对新区感情很深。”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马超龙回顾了伴随新区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并积极建议,要让企业将新资源投在天津,应着力改善软环境,稳住存量,挖掘增量,形成新的增长点。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将继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全力以赴服务滨海新区发展。

“在安全体系、法治建设、政府和公检法的协同,以及服务管理协调统一方面,滨海新区一直走在前列,这是非常难得的,但在行政执法细节上,滨海新区仍然有提升空间。”在北京中银(天津)律师事务所主任蔡兰看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法行政也要“给足力”,她建议从法律角度强化几个“精细化”,分别从安全措施、安全宣传、安全管理人才、安全数据、法制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建设安全滨海,护航新区发展。

历时3个多小时的座谈会结束后,专家们热情丝毫未减,言犹未尽。受时间所限,大家相约让更多讨论进行在云端,继续为新区发展建言献策。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