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渔盐文化 讲述滨城故事 | 咸!鲜!看带有海盐味儿的视频 揭秘千年古法制盐技艺

稿源:津滨网   编辑:李若怡   2021-11-30 08:15

“吸耀日之光,凭皓月之力,

依沃土之广,聚人文之功。”

这是人们对古法日晒盐技艺的

高度概括

寥寥数语,道尽了这一技艺中

蕴含的自然磅礴之力

作为滨海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

汉沽制盐传统工艺

正是这种技艺的代表之一

盐,自古以来便被尊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后又被视为“工业之母”。在早年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先民便已与这种小小白色晶体结下不解之缘,海盐提炼是传统海洋产业“三大支柱”之一,在天津早期 “盐铁经济”历史中与漕运并驾齐驱。长芦汉沽盐场是农耕文明保留下来的“大型海水露天采矿遗迹”,跨越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正拥抱当前的生态与科技文明,堪称海洋产业“活化石”。

1

2

3

4

图一:采集的盐 图二:盐课银锭

图三:盐板 图四:路票

 北纬39°的“芦台玉砂”

明代的《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将盐按来源分为“海、池、井、土、崖、砂石”6种。时至今日,业界公认的食盐三大来源仍为井矿盐、湖盐、海盐。

b958b27f4faf46648b8c7252aaa16092_s.jpg

汉沽盐业展览馆展出的湖盐和矿盐

北纬39°,被认为是寒暑交界的地带,也是一个富裕且神秘的地带,在这条纬度上有众多繁荣的国际化都市,也造就了无数自然胜景。

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建立的“芦台场”,即汉沽盐场前身,便正在这条纬度带上。这里位于渤海之滨、天津滨海地区,无论从地理还是气候条件来看,都为开滩晒制海盐提供优越的物理条件,也为长芦汉沽盐场大规模发展制盐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古今鹾略》中记载,盐以质量论:“广不如浙,浙不如淮,淮不如长芦。”汉沽盐场所产海盐肌理如玉,晶莹如雪,是长芦海盐的代表,早在明代便因晶莹洁白,品质上乘,获得“芦台玉砂”的美誉。明代都城迁于北京,由于芦台场所产的海盐由于运输便利,被选为“贡盐”。

e477e54fa9ac47a69915cbe32e79276b_s.jpg

贡盐砖

 从“煎煮法”到“滩晒法”

据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焕岭介绍,日晒盐生产是利用滩涂面积和海水,经过自然蒸发浓缩提取氯化钠。主要工艺流程分为纳潮、制卤、结晶和收盐集坨四部分。但我国的海盐生产,却由煮海发端。这种煮海成盐的古老制盐法,叫做煎煮法。

dd2a80474bf843fbba973ef101490616_s.jpg

修滩

0bdca013e3cc48c69c02c9697af8a339_s.jpg

9c946de0e08144e3a15663dcc9aedbba_s.jpg

59f0cbe337764950975ffdd406f17f78_s.png

汉沽盐业风情区煎煮法展示

西汉时期,人们用芦苇作为燃料,用大锅取盐碱土,熬制海盐,天津滨海地区的大片芦苇,到了深秋,可以任百姓樵采,因为燃料充足,煮盐业因此兴盛。

据记载,芦台场煎盐,自后唐同光三年置场,到清代康煕初年废煎改晒,历800年之久。然而,锅煎成盐的办法,受燃料限制,且产量较低,每昼夜“一火伏”(从点火到熄灭为“一火伏”,约一天一夜),仅可得盐约600斤。

8bafa5e9323f4f98ad3cfbf939acad63_s.jpg

汉沽盐灶地遗址出土的瓷片

58b546cb3ca0472ca810dbd88b543452_s.jpg

芦台场灶地遗址出土的灶土

社会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长,食盐需求大幅增加。煮海制盐的工艺,因为产量低,早就无法满足需求。废煎改晒,是古代海盐生产的重要转折点。

长芦盐场盐业中滩晒法,是由漫长的煎煮法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孕育、发展、成熟起来的。清代初期,汉沽盐场实施“废煎改晒”,滩晒生产开始逐步推广,其工艺原理至今一直没有变化,依然是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水的自然蒸发,人类参与调节配合,土地滩田构造原理没有发生改变,晒海盐工艺虽然在机械设备上有所变化,但古代“迎风制卤、卤克卤、不走回头卤、冰下抽咸、盐上生盐、夏晒冬修”等传统工艺今天依然被盐工遵循和使用,这是数百年来总结的经验。目前,长芦汉沽盐场盐年产量达80万吨。

f3dc6db98536428fa3f3bbb87356694d_s.jpg

盐坨

 “煮海人”的“大智慧”

不论是“煎煮法”还是“滩晒法”,其间均可看出“煮海人”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的智慧。

在“煎煮法”中,煎盐首先要制取原料卤水,卤水制取的方法主要有“刮土淋卤”和“草木灰淋卤”两种。

卤水需要达到一定浓度,才可入锅进入制盐的“结晶”环节,那古时的“煮海人”在没有任何科学测量仪器的条件下,又如何判断卤水的浓度呢?

“他们的秘诀仅是一颗鸡蛋。”李焕岭介绍道,卤水入锅前,以鸡蛋投入卤中,检验卤水浓度,鸡蛋沉入水下的为淡卤,半飘浮的为半淡卤,浮立于水面的为成卤,以成卤入锅煎盐,省时省薪。随着制盐工艺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测量相对更为标准的石莲子,石莲子的使用甚至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

c9e5264478464189a257f600680948c2_s.jpg

石莲子

“扬卤测度”,也是盐工们测量卤水浓度的方法。利用卤水浓度增加,粘度上升的原理,盐工们只需用铁锨将卤水扬出水面,通过卤水表面的水泡多少,判断卤水浓度。而“滩晒法”的瓶颈,是如何纳潮引海水入蒸发池。

聪慧的古人充分利用了海水的潮汐,在每个滩田上修筑了通往大海的纳潮沟,并在沟上修建了类似现代截止阀的挡水板,活口朝向滩池,涨潮时,木板被海水涌开,自动纳潮进滩;落潮时,海面水位下降,闸板自动关闭。随着社会及科技发展,自然纳潮逐步改为“风车纳潮”、机器设备纳潮等动力纳潮,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天气影响,源源不断将海水导入滩田。

5bc0a04d19d845fb8cbe40f28c9519d3_s.jpg

提水所用风车的构件

 千年技艺走向未来

探究技艺传承不难发现,每一次技艺的革新,都既源自现实的需求,又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虽时光流逝,但劳动人民朴素的智慧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e708ffa6b6fa43c99f3279727ff480f0_s.jpg

448d601d1e1448fe98bd806f9c07bb2a_s.jpg

作业场景

在李焕岭看来,有着千年传承的汉沽制盐传统工艺充分利用了光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符合生态循环发展理念,仍将在新时代讲述新故事。

“目前,我们正逐步实现生产控制的智能化、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生产和顾客连接的信息化。”他说,未来,长芦汉沽盐场将着力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力海水制盐、海水化工、海水养殖、海盐文化旅游、仓储物流等产业,打造完整的绿色产业链。

da7d3fa6a20845ba87f3ceef988c8764_s.jpg

古法制盐体验馆内

ea4b996da5834f11af22c16f0adc5d9e_s.jpg

ef172614cf5a42578b6f7fdea3d95882_s.jpg

游客在汉沽盐业风情区游玩


日升月落

大自然的能量在此汇聚

四季轮转

海洋终向勤劳智慧的人们奉上“宝藏”

(记者 陈西艳 报道 贾成龙 摄影)(部分图片由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提供)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