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鼓论津】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稿源:津云   编辑:马润荞   2023-01-30 22:02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其中,文化遗产是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是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新时代的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应当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潮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与时俱进。

加大文化遗产科学研究,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

契合新时代主题,保护、传承和弘扬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新时代赋予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内涵和新使命。新时代的文化遗产研究应当把遗产精髓与现代价值取向、与当代改革开放史、与意识形态工作结合与统一起来,充分挖掘、梳理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科学的先进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凝聚新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着力加大对作为我国当代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整理和阐释工作,以超前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突出和强化其存史资政育人的社会教育价值,把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牢牢铭刻在人类文化遗产记忆当中,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创新文化遗产阐释传播,推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

讲好中国故事,文化遗产研究责无旁贷。文化遗产的研究价值的考量必须建立在社会公众的认可度、参与性之上。因此,文化遗产的研究应与时俱进,更加关注新媒体、新技术在信息传播的应用,构建信息文化遗产学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快文化遗产信息传播,不应仅仅停留在数字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与发展,更应结合新媒体平台,充分借鉴科学工作科普化的成功经验,让文化遗产资源及研究成果通过信息语言的转化,去“神秘化”和“贵族化”,通过新媒体平台“短、平、快”的信息传播方式,用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面解读、揭示文化遗产内涵,让广大公众可以便捷地获取丰富的遗产信息资源,达到全面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的目的,扩大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强化文化遗产传播与时尚主题、体验特色和创意元素的有机整合,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好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播工作,也是抢占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要措施。

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传统的研究工作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让文化遗产能够活下来,但这对于激发文化遗产的活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在保护同时发挥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让文化遗产从活下来的被动需求上升至活起来,甚至是火起来的更高境界。文化遗产能够活起来,就必须以“文化遗产+X”的模式,促进文、旅、商、贸等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同步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文化遗产更具有活力,成为跨行业融合发展的“活性剂”。文化遗产能够火起来,更需要创新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为束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参与社会发展全面松绑,促进文化遗产从文化事业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同时培育能够深度发掘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潜力人才队伍及联动实体,让文化遗产本体得到保护和传承、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产业得到创新发展,推动文化遗产火起来。

本期特邀专家:王敏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文裕 (中共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副校长)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