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丨守护美丽家园,一起做“行动派”!

稿源:津云   编辑:马润荞   2024-03-23 23:03

今天是第64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气候行动最前线”。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合约草案”正式生效。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决定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用以宣传气象科技工作。

2024-03-23_-00-21

如今,气候变暖导致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

极端气候频繁上演

早在2023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一份声明中称:“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到来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4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距离2015年《巴黎协定》制订的温升1.5℃控制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区域。格陵兰冰盖崩塌、南极西部冰盖崩塌、澳大利亚热带珊瑚礁大范围白化,撒哈拉及西非季风区植被覆盖度增加,喜马拉雅冰川退缩……小概率高影响气候突变事件风险剧增。

我国也不例外。今年2月发布的《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3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寒热剧转、旱涝急转等现象更加频繁。有数据显示,全国极端降水事件平均每10年增加8%,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也在迅速增加,原本50年一遇,变为20年甚至10年一遇。

热和冷都会变得更“极端”

“21世纪以来极端暖事件频发,破纪录已成常态。全球变暖并不是普遍而均匀的升温,而是热得更极端,冷得也更极端。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出现明显增温,大气经向型环流更加突出,这些都有利于强寒潮的出现。”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分析报告时提醒。这也是为什么21世纪以来,我国极端冷事件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强度并未减弱。

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单个极端事件上。上海市气候中心朱雪妍博士说,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说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回归。“去年5月开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12月达到峰值,2024年1月开始衰减,并预计在4月份前后结束。这是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居历史第五位。尽管这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峰值已经过去,但是,影响仍将继续,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对次年夏季的影响比较强,比如,1998年汛期我国出现了持续暴雨,并引发流域性洪水。”

气候专家们呼吁,以往世界气象日历年主题很少涉及气候行动,但是今年却将主题定为“气候行动最前线”,正是反映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感,以及各方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我们该如何行动?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守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是气象部门首要职责。相关统计显示,如果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

但是,光靠气象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守护美丽家园,需要大家的力量。

按照预估,大约2050-2060年会是一个“见分晓”的分界点。在2050年之前世界肯定是会越来越热,因为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全球平均温度一定会超过1.5℃。假如我们现在控制的好,2050年我们超过1.5℃一段时间之后,温度就会慢慢往下走,在2100年之前控制住。

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各项活动中,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弥合排放差距的先决条件。“作为当下和未来多年社会进步的主力人群,我们可以为更健康、低碳的决策做出重要且积极的直接贡献。”周兵说,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首先是低碳生活,例如减少食物浪费、节水节电等;其次是提升能效,比如选用节能家电和节能建筑;最后是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转变,比如从开私家车出行转为使用公共交通。这些做法正在以积极的趋势发展,实现我们更安全、更有韧性的世界的愿景。

带你认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

(综合新民晚报、央广网、中国气象报社、中国气象局、新华社、人民网等)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