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2024】创新“链”通三地 “津”朝动能踊跃

稿源:央广网   编辑:高志翔   2024-03-24 16:21

 

编者按: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多维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天津3月24日消息 从天津西站乘上西行的高铁,不到1小时,便到达河北省雄安新区。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设计院雄安新区分公司一处项目工地,设总工程师张聂鹏正在和同事们规划着这里的未来。

“多亏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便利,我家的‘三城’生活才能如此美满。”张聂鹏说。公司总部在北京、家在天津、项目在河北省,这样的“三城”生活,对于诸多如张聂鹏般的追梦者来说已是常态。早春三月,放眼津沽大地,无数往返于三地之间的追梦者,正汇聚出一幅“津津有味”的壮阔画卷。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希望天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在2024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京津冀”一词出现了12次;在天津市“十项行动”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一马当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的重要时刻,立足新的奋斗起点,天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抓紧抓实当前各项工作,为实现全年既定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路网“联”通三地 “邻里间”变成“一家人”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十年来,天津牢牢把握交通的基础先导条件,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成果正更多更好地惠及三地人民。

2023年12月18日,津兴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京津间第4条高铁通道,并首次开行雄安至天津、雄安至唐山的跨线高铁列车。“这条铁路也是继津保铁路后,又一次将唐山、天津和雄安新区紧密连接起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高铁运输支撑。”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客运段津秦车队列车长刘新新说。

2023年,京津城际迎来15岁“生日”,工作人员展示纪念票(央广网发 杨宝森 摄)

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已达2624公里,实现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通达。高铁拉近了城与城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三地百姓通过“轨道上的京津冀”实现工作、生活的“同城效应”。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不仅方便了我的日常生活,还让我们企业能常驻、深耕雄安新区的电力业务,挖掘了企业潜力。”张聂鹏说,他们也将咨询设计工作深入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多个方面,包括京唐、津保高铁铁路牵引站电源,京雄高速等骨干交通网络的路灯以及沿途电力线路迁改。

“未来我们也将立足天津,同时广泛辐射京津冀地区,做好一系列重点能源电力规划、设计、勘察、咨询、总承包等工程,积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作出贡献。”张聂鹏说。

张聂鹏(左)和同事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输变电工程现场(央广网发 赵紫东 摄)

与“轨道上的京津冀”蓬勃兴盛同步,天津在公路、航空、港口等方面也持续发力。2023年,天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358公里,互联互通公路网越织越密;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八,货物吞吐量达55881万吨;天津滨海机场执行客运航线达181条,旅客吞吐量1847.3万人次,区域枢纽机场功能持续加强……2024年,天津与北京、河北“三向奔赴”的故事仍在继续。

2024年2月26日,天津市宝坻区43个大项目、好项目集中签约。宝坻区于2022年12月步入高铁时代,以京唐城际铁路为媒介,该区首倡与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唐山市共建“京东黄金走廊”,不断加强产业、教育、科技、人才等协同协作,推动“黄金走廊”产出“万两黄金”。

来往于三地的乘客汇聚宝坻站,使这里成为“京东黄金走廊”上的关键节点(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现如今,天津与北京、河北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坚持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和区域空间优化、产业链重构、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人民群众便利往来提供了坚强保障。

下一步,天津交通运输部门将继续加快京滨城际铁路南段、津潍高铁等路网建设,推进开行武清、宝坻等至京冀毗邻区跨省公交、定制快巴;创新推进政策、机制、信息共享,强化区域交通应急联动,打造共建共管共治的交通运输一体化治理格局。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以天津港为核心、河北港口为两翼的世界级港口群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天津机场区域枢纽地位,提升国际航空物流能力,努力打造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刘道刚说。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十年同心,协同发展,京津冀交通网越织越密,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文化“恋”聚三地 八方游客共赏一城“烟火”

乘着京津城际列车来到天津西北角吃早点,上午漫步五大道感受历史底蕴,下午听一段相声捧腹满场,晚上乘着海河游船打卡“天津之眼”后,再买一张高铁票返回京冀……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城市漫步)成为许多驴友的选择。

“正好最近升温了。趁着周末,我带着媳妇去海边转了转,买了些海鲜,还在海边摸摸虾和鱼。”从河北省石家庄市自驾来津的张先生说道,他们接下来还要去“天津之眼”看一看。

像张先生这样趁着周末和假期来天津的外地游客不在少数。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天津外埠游客675.49万人次,占比48.8%。其中,京冀游客占比近四成。

紧邻海河的古文化街,是天津的标志性景区(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便利的交通、优质的产业、独特的市井文化,这些别致的标签不断将“津”名片擦拭一新。步入位于南开区的古文化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繁华的古代市井街巷——沿街而建的传统商铺古色古香,特色手工艺品和小吃琳琅满目,耳畔则不时响起“呱嗒呱嗒”的快板声和商贩的叫卖声。

“我们的传统手工麻花、栗子糕等产品过年期间销量非常好。”还没细说,天津市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店员沈凤兰又去忙着招呼顾客。作为天津最早的民俗、文化、商贸聚集地,古文化街内聚集了26家国家级、省市级老字号、非遗店铺,成为游客寻找天津味、民俗味、文化味的承载地。

街内的桂发祥、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店等成为游客日常“打卡地”。古文化街管委会介绍,农历龙年春节8天假期里,古文化街客流量超过180万人次,文旅市场“热辣滚烫”。

一城烟火一城人,河海交汇之地的天津为打造“国内一流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探索着更多可能。每逢节假日,夜场大型焰火无人机表演便在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上演。

“焰火无人机表演场场超万人观看,最高峰同时在场观看人数近1.5万人。”据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策划宣传部经理贲天琦介绍,2024年春节假期,主题公园游客量达12.5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超6倍;收入较2023年同期增长超5倍,再创历史新高。

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夜场大型焰火无人机表演(央广网发 吴晓晨 摄)

引人气、聚财气、振士气,甲辰龙年伊始,天津文旅就取得了“开门红”。2024年春节假期,天津共接待游客1383.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3.45亿元。游客人次相较2023年近乎翻倍,旅游收入近乎翻两倍。天津成为南方居民前往北方的十大热门目的地之一;在华北地区周边游热门目的地统计中,天津位居第二。

一切都是双向奔赴的结果,“我们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组织‘十百千’文旅活动,推出十大暖心宠粉行动。比如在三站一场专门开通旅游专线,打通和景区之间的最后一米;市属的几大文博场所春节期间延迟开放至晚上10时。”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于鹏洲表示,这些虽然都是点滴的小事,但都是关系到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的大事。

汉服爱好者在天津桃花堤打卡拍照(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沿着春的气息,天津又开启了一场与春天的约会。“春风十里 天津等你”春季文旅活动火热开展,10大热门推荐、90项重点活动、60个赏花点位,为广大游客提供一场视觉、听觉和味觉盛宴。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把天津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目标一直在于鹏洲的心中回响,坚持“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天津文化资源“富矿”,讲好天津故事……天津文旅正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确保见行见效、善作善成。

创新“链”动三地 聚力共绘产业发展新蓝图

离开古今交融的“津城”里巷,一路向东向海,来到跃动着实干热情的“滨城”,这里可以更多地触摸到“未来”。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形成,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中国信创谷”吸引千亿级信创产业集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十四五”时期是数字中国建设关键期,信创作为数字化升级的“发动机”,正驶入发展快车道。

俯瞰“中国信创谷”(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迎着新一天的朝阳,openKylin(开放麒麟)社区的工程师们进入数字世界,在代码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为构建桌面操作系统顶级开源社区而努力。

“基于Linux的桌面操作系统,大部分基础功能和基础库多被国外技术厂商所掌握。”麒麟软件有限公司终端研发部副总经理张超说,为了打赢这场技术攻坚战,团队逐个模块进行深入研究,并依托京津冀区域丰厚的创新资源,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目前,加入openKylin社区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超过400家,涵盖千行百业,用创新“火花”照明前行方向。2024年初,“openKylin1.0”被评为“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张超和同事在讨论研发工作(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与工程师们一起争分夺秒的,也有“中国信创谷”地标大厦的建设者们。大厦建成后,将吸引麒麟、飞腾等信创企业和众多科创机构入驻,加速形成信创产业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战略引擎。在领军企业的带动下,天津的“中国信创谷”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信创产业生态企业超过1000家。

以“信创产业”为引领,天津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质“驱动力”。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表示,信创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重要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载体。近年来,天津发展信创产业成效显著,并对其他产业产生赋能带动效应,为天津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正立足传统化工制造业和盐业的基础,向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给予了我们新要求、新使命。”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田云生介绍,该集团还在盐田水面上建起了光伏发电设施。

“2023年底,我们全年的‘绿电’发电量达到14亿度,相当于天津市全年用电量的4%左右。”田云生说。

盐田水面上,光伏正在生产“绿电”(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找寻“新”招法,坚守高“质”量,是天津工业的不断求索。截至2023年末,天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1万家;天津雏鹰、瞪羚、科技领军企业分别达6230家、460家、343家,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尹继辉表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天津正加快构建“1+3+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产业支撑。引育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1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新增1000家,新增单项冠军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500家……2024年,天津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产业焕新推进转型升级,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立足十周年新起点,持续在机制、平台、途径、共享上找抓手求突破,拓展三地合作广度深度,形成更多协同发展的新成效。”2024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在取得更多成果成效上展现新作为。

深化协同勇争先,再谱新篇看“津”朝。站在新征程的起跑线上,天津阔步向前,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记者:张强 褚夫晴 韩雨晨 周思杨

视频:褚夫晴 韩雨晨 周思杨

编审:张洁 李红笛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