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三十年豹变 那些关键词

稿源:津云   编辑:李若怡   2024-04-20 23:57

微信截图_20240420235626

中国互联网正式进入“而立之年”。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三十年间,“一根网线”深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写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中国“网事”浩浩汤汤三十载,没有人自信能在寥寥数语间道尽这片信息的汪洋。但每一代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关键词”,当你触发特定的关键词,属于他们的回忆便如潮水般奔涌而来。

在中国互联网“三十岁生日”之际,我们选取了三个关键词,作为三代天津“网民”打开记忆大门的“密钥”,它们分别是“386”、“时代洪流”和“手机上网”。

“386”,中国初代网友的专属密语

当你逼问一个自嘲“记忆力减退”的中年人最早的“触网”经历,得到的反馈或许是:“太遥远了,记不清了。”但如果你适时地说出“386”,就能立刻触发关键词,撬开其封存在脑海中的时代记忆。

“第一次上网就是工作需要,‘大屁股’台式机,金长城‘386’。”说出“386”这个型号的时候,年逾半百的李跃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神情,只因这三个数字不仅仅是彼时一款产品型号,更是属于中国最早一批“网民”的时代烙印。

“金长城”、“386”等关键词,几乎成为了彼时中国微型计算机赛道上最亮眼的风景线。

“那时的‘386’比现在的iPhone 15、华为P70都‘时髦’,因为普及率太低了,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够接触到。一般都是对信息传输有比较高需求的工作才能用上。”作为中国第一批“持证上岗”的证券分析师,李跃很荣幸早早抢到这个“第一”。

那是1998年前后,李跃任职的河北省证券公司天津营业部因业务需要购入了几台“386”,由于价格昂贵,仅部分有实际需求的岗位以及各部门经理有“独立使用权”:“我因为要写股评,自己能用一台。剩下电脑部的经理有一台、公司总经理有一台、交易部门有一台,其他人就没有了,连财务都是手写账,没有用上电脑。”李跃解释,“因为太贵了,那时我工资一个月才200元,一台‘386’好像要三四万元。”

在“被迫触网”之前,李跃的工作是在每天股市开盘前、收盘后等关键节点发布股评:或是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口述,或是通过传真的形式发布文字。“突然有一天,《中国证券报》就给了一个类似于‘网址’的东西,说以后把股评都传到这里,我才正式开始‘上网’。”

李跃回忆,最初的触网经历并不顺利。彼时计算机是绝对的新鲜事物,更遑论“上网”。最初,过高的使用门槛不仅没有给他的工作带来便利,反而降低了效率。

“因为我完全不会操作,每天都需要技术的同事帮我打开电脑、进入系统、打开文字编辑的界面,把一系列准备工作做好后,我才可以一点点把内容输入进去。”李跃回忆,“而且那个时候应该是DOS系统,全英文,纯敲代码,我哪里看得懂,只能靠技术人员才能完成工作。”

“网上工作”的困难不仅体现在对技术操作的一片空白,连打字都成为了一种“煎熬”。“键盘都是英文的,打汉字要用五笔输入法,简直就是折磨。”李跃苦笑,“直到后来发明了拼音输入法,我才觉得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了一些。”

“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一下缩小了。”突破技术障碍之后,李跃真正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甜头,“证券是一个非常注重信息传递的行业,在没有互联网之前,获取信息的方式极其有限。现在回想起来,互联网确实是把工作、生活的效率提高了,反向推动行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

身处信息传输另一端的王进明,一位已经退休的老记者,也拥有类似的感触。“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我在报社,正式需要网上传稿。”回忆历历在目,“在此之前大约是1996年的时候,报社就成立了照排中心,要求交网稿。不会打字的,部门文书或照排车间工人替做,但是也要求记者要学习打字,定期有考核,能行的,就给配一台‘386’。”

属于“386”的回忆,独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距离中国接入互联网不过三四年的时间,大众对于电脑和互联网几乎都处在一种混沌的认知状态之中,像李跃、王进明这样有特殊要求的工种,才有机会早早接触互联网。

蒙尘的回忆被擦拭后露出时代的高光,浓缩成一句无声的感慨——“上网,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间接提速”引发的时代洪流

与因工作被动触网的初代网民不同,年近不惑的郝文回忆起早年间的触网经历时,极具画面感和电影感。

“那时我刚上初中,被家里哥哥带着‘上网’,注册了账号进入了一个叫‘聊天室’的东西。”郝文到现在还能回忆起当时的那种震撼,“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发生,后来到了晚上,别人都睡着了,屋里除了电脑屏幕之外一片漆黑。就在我自己也昏昏欲睡的时候,那块唯一的光源闪了一下,聊天室里有人说话了。”

郝文自述那一刻的兴奋感仿佛和“外星人”对接上了信号。“那是来自一个未知的地点、未知的人的回答。那种新奇的感觉足以让一个孩子兴奋到睡不着觉。”

理所当然地,郝文沦为了初代“网瘾少年”,即便彼时的“拨号上网”价格高、网速慢,还操作不便,郝文仍然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2000年,央视龙年春晚的舞台上,赵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钟点工》把上网聊天科普给了全国人民。六十来岁进城养老的“大哥”误认为“上网”是打鱼,上门陪聊的“大妹子”对其科普:“因特网,可以网上聊天。”

这个对于普通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说还有些遥远的概念,已经率先融入“新新人类”的生活。“MSN,OICQ也就是后来的QQ,还有网上论坛。那阵我们上网就是聊天,天南海北地聊。”

而相比互联网的从无到有,对于小小年纪就“触网”的郝文来说,更大的震撼来自于技术突破网速的限制。“上大学时,有一天同学突然宣布:今晚我要用‘种子’下一个电影。”郝文回忆,“他说完这句话,整个宿舍都‘沸腾’了。”

他向津云记者解释了这句话的“含金量”,在千禧年之后,虽然互联网已经在一些家庭得到了普及,但主要方式还是“拨号上网”,速度很慢。“要接电话线,你这边上网,那边来一个电话,网就断了,非常不方便。在网上看视频、下载电影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彼时下载一个清晰度并不算高的视频文件,顺利的话需要花费十几个小时。而那个时候的网费大约为一小时2-3元。时间和金钱成本很高。

即便后来电信公司不断“提速”,下载视频也是费时费力的事。“那时上网有一个概念叫做‘占网速’,就是几个人同时用的话会受影响。”郝文解释,“但‘种子’就完全颠覆了这种逻辑,越多人下载这个文件,速度就越快。这也就是为什么同学的一句话点燃了我们整个宿舍。”

这种震撼,背后来源于P2P(Peer to Peer,点对点网络)的技术突破。紧接着还有流媒体,不仅解决了“下载”问题,更让“在线”观看大文件成为可能。技术的突破以“四两拨千斤”之势“间接提升网速”。用户体验变好了,能够“冲浪”的内容也就变得更加丰富了,真金白银的互联网产业才正式如百花齐放般涌现而出。

“在那一夜,我以为只是看见了一部电影下载速度的提升,但其实我见证的是新一波互联网产业浪潮的到来。”

互联网产业观察员顾盼表示,“网速的提升,不仅仅意味着用户上网体验变好,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互联网上干的事情变多了,过去不敢想的在线视频、在线游戏都变成了现实,可供挖掘的产业也就被瞬间引爆。”

网游、非主流、偷菜、抢车位……互联网的功能从特定工作场景,蔓延至社会大众的娱乐生活。年轻人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使用者,也是创作者,可以说中国接入互联网的第二个十年,是属于年轻人狂欢的十年,更是奋斗者创业创新的十年。

移动互联网,走向世界

生于1994年的杨蕾在聊起最初的触网经历时显得茫然,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同龄人”,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并未感受到技术更迭带来的时代巨震。但一个软件的普及,却也成功打开属于90后的记忆闸门——微信。

2011年,当张小龙带队开发的微信上线时,马化腾或许都没有想到这个“极简版的QQ”,不仅颠覆了QQ,几乎也颠覆了此后的互联网格局,成为了目前中文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池”。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微信及WeChat(海外版)合并月活数达到13.43亿。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上个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也就是说,微信几乎完全覆盖了中国网民规模。

“那个时候我应该在上高中,第一次看到马路上有人拿着手机不是在接电话,而是对着话筒说话,像对讲机一样,太新奇了。”与杨蕾有着类似感触的是稍长几岁的90后昭子,“那阵我上大学,有的同学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当时手机上能装个QQ就觉得很方便了。结果突然有一天我同学在我面前,按着手机说了一句话发送出去,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微信’。”

只是时至今日,杨蕾和昭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不变的是开屏时那具遥望地球的“孤独背影”,变化的是打开这个小程序时的心境。

当WiFi取代网线,当智能手机取代电脑,没有了那根“线”的束缚,互联网产业再次迎来爆发。

而这一次,产业的焦点,无疑是中国。如果说互联网产业竞争的上半场中,中国还在“跟跑”,那么进入下半场的博弈,中国已经凭借移动互联网实现了“领跑”。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

互联网产业已经融入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购物到交通出行,再到社交,以及娱乐,乃至日常工作,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

产业规模的极具攀升,体现的不仅是使用者的情况,更是国民经济繁荣的写照。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已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涵盖所有41个工业大类。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融合应用不断深入,产业生态日益优化。

从程序员到外卖员,从产品经理到电商主播,互联网从业人员的门槛在降低,其赋能的实体产业也愈发广泛。

寥寥数语道不尽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全貌,简单的三个关键词也撑不起10亿网民的浩瀚记忆。三十年间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互联网已经成长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网”,以高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从商业竞争扩展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

AI、区块链、数字生命……未来已来,进入新的十年,属于互联网的故事仍在继续。

(津云新闻记者 韩煦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部分图片源自互联网)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