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观察】 让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的天开答卷

稿源:​ 天津发布   编辑:白璐   2024-05-24 15:28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去年5月,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到目前为止新增注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企业1700余家,引入了200余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拥有各类基金规模达到63亿元,举办各类赛事、论坛、沙龙、路演等活动近600场。

微信图片_20240524152714

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众多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初创企业在天开园落地生根,快速成长。在这片创新创业之地,一群“接地气”的研发人员,借助天开园的综合服务,用扎实的科研成果,让高新技术真正落向实处,走向市场。

接地气的“博士”与“看得懂”的技术

从科研机构工作者到科技创业者,距离有多远?王磊的答案是一路之隔。

王磊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距离天开园核心区仅一路之隔。于是,这位40岁的“跨街”博士把自己项目从实验室搬到了天开园,在园区内拓展出更广阔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路径。

王磊在天开园的办公室里,从跑步机到单车,再到各类力量训练器械一应俱全,差别仅在于这些健身器材都连接着摄像头、大屏幕、电脑、传感器、话筒等智能设备,让“健身房”带来一种妥妥的“黑科技”感觉。在这里数分钟之内就能生成一份详细的数据报告,一套体验流程下来,普通人也能瞬间读懂这份科技的切实意义。

科研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服务更多的人,给社会带动就业、提供税收,让王磊有了更多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要把科研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让人们用得上。”说这话的李双阳,是天津心脉联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由其带领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体内可视化小口径水凝胶人工血管获得了3项国家级金奖。

微信图片_20240524152727

李双阳带领团队来到天开园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完成成果转化。他曾说:“我们要乘着天开园的东风加倍努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解决具体的问题,让科技应用于实处,成为了李双阳、王磊等一众天开园科研创业者的共同目标。天开广场注册的532家企业中,高校师生及校友企业占比接近80%。一批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科技型企业先后落户,越来越多优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链接科技与创业,让好成果入市场

术业有专攻,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想让好的技术成果走向更大的市场,除了要有技术优势,也离不开外力资源支持,这也是天开园的一项重要工作。

微信图片_20240524152732

5月18日,天开智慧园区服务平台上线,“科创、金融、商务服务模块”首批上线36家科创服务机构、89家科技金融机构、28家商务服务机构,重点展示153家机构的服务内容和特色优势,同步链接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津心融”对接融资平台等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线上找仪器、找资金、找成果等服务。

做好服务,当创业者背后的助推器。

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张天惕联合校友创办的欧尚元智能装备,主要从事合成生物技术设备研发。新项目落地,天开园帮助企业对接多部门申请到900多万专项科研奖励支持,助力企业拿下5000多万的海外订单。

微信图片_20240524152736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十个年头,天开园也在唱好京津双城记,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来源企业128家、河北来源企业78家。

天开集思拓(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孔繁华是国家科技部专家组成员,将企业从北京搬到天开园,实现了多年的成果转化梦。天开园帮助该公司对接了渤化集团,双方用时两个月就签订了合同,制定出项目方案,可以为渤化集团降低成本30%以上。

从选址紧邻高校、科研场所,到引进园区内首家金融机构,到签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协议,再到积极对接各区政府为企业寻求厂房、生产线,天开园对入驻企业的服务几乎涵盖了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环节、各个维度。

5月18日,市科技局局长、天开园管委会主任朱玉兵介绍,天开园政策2.0升级版发布,2大部分、10个方面、45条政策措施推出。

播种创新的种子,开出灿烂的花朵,长成参天的大树。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天开园正步履铿锵。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