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打造“世界级”海水淡化产业集群

稿源:​ 天津日报   编辑:刘洁珊   2021-08-21 10:17

■ 我市推动海水淡化产业集聚,形成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 鼓励跨国公司、国内外科研机构等在我市建设海水淡化研究开发中心、装备制造工厂等。

■ 鼓励在具备使用海水淡化水条件的沿海缺水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等方式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

为推进我市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推动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海洋城市,日前,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规划资源局、市水务局起草了《天津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从产业集聚、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合作、金融支持、标准引领、领军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征求意见稿提出的目标,我市发挥海水淡化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海水淡化产业集群,推动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建设。

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市推动海水淡化产业集聚,发展研发设计、整机制造、装备集成、设备加工、材料部件、药剂生产、工程总包等产业,形成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鼓励海水淡化核心材料生产和关键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滨海新区海水淡化先进装备制造高地建设,扶持海水淡化核心材料生产企业和关键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组建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大型蒸发器等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自然资源部天津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联合产业链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天津市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筹建海水淡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鼓励海水淡化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建设,促进国产大型海水淡化关键装备、核心材料、部件的集中检测、测试、评价和工艺技术验证,为海水淡化产业有关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和规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区域合作,推动海水淡化工艺、装备、技术在国外的应用和推广。鼓励跨国公司、国内外科研机构等在我市建设海水淡化研究开发中心、装备制造工厂等,促进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市应当统筹配置当地地表水、外调水、海水淡化水等水资源,将海水淡化水作为补充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以工业点对点利用为主,城市公共供水等为辅,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资源中的配置比例。

推动工业点对点应用海水淡化水,为工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在临港、南港等沿海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工程,推动规模化应用海水淡化水,鼓励已建高耗水企业逐步切换使用海水淡化水。鼓励沿海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建设项目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

鼓励在具备使用海水淡化水条件的沿海缺水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等方式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缓解沿海地区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紧缺问题。进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海水淡化水,应当采用掺混、调值等措施,确保水质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标准,保证供水安全。市水务部门负责对进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海水淡化水水质进行监督检查。

鼓励盐化工企业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浓盐水制盐、制碱和提取化学资源。鼓励海水淡化浓盐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支持海水淡化浓盐水化学资源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市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符合海水淡化项目需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加大对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开发、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材料生产和高新技术引进等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和融资服务力度。

鼓励、支持围绕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完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产品和管理相关标准规范,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供给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促进并规范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我市统筹实施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引进海水淡化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人才和部件材料装备制造人才。鼓励高等院校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高端人才。推动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内部人才流动,畅通企业高层次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我市依托海河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支持海水淡化高端装备制造建设项目,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列入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记者 陈璠)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